陈钊平: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以及我的尝试

一、这样做是否就足够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是帮助青年成长的唯一的或最有效的方式,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地完成学校教育,他就握有了应对未来的一切。但是,这样做真的就足够了吗?

传播知识成为教育的核心是出于人类遗传的天性。不管人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都想将自己的经验完整的留传下来。于是便有了教育——将经验进行记忆和复制,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人类对知识的记忆所采取的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先人从经历中提取出经验,用文字记录在石板或纸张上,后人通过读取这些文字将前人的经验转换成自己的生存技能。

愿望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取得的成就在辉煌,在他离世以后,他的子孙仍需要一切从新学起。世界童军组织的创始人贝登堡(LORO  BADEN  POWELL)在《成长的哲理》一书中讲述了他一次出游的经历“当我划着一艘桦木船途径安大略省的一个湖泊时,遭遇了一场大风暴。……我从一条小溪进入更见宽阔的湖面时,天色突然暗了下来,同时挂起了一阵疾风,越刮越猛,湖中涌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浪。……一旦通过一个浪头,便立刻将其置于脑后,继续积聚全身力量来应对下一个浪头。对于各种情况,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勇气和充沛的精力,稍一松懈,就有可能会酿成大错,甚至丧失生命。……这种风浪中的前行类似于我们忙碌的人生。人们时常深陷狂暴的浪花所制造的困境和诱惑中,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人事先警告他将要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应对方法。”

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其子孙的未来也会与之不同。就像贝登堡在湖泊中遇到的暴风雨一样,没有哪两个风浪是一样的。

教育与知识的传播并非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或者说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传播知识。知识是人们某种经历之后总结出的对事物的解读以及建立在这种解读之上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对于帮助那些缺乏经验的人处理和应对前人所经历过的困境是极有效的。但是,对于那些前人未曾经历或无法预言的事情,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就无法起到所期望的效用。这个时候,人们只能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一些东西——“发现能力”。面对未知,人们要想解决问题和继续生存下去,就要发掘自身未曾使用的潜力和对环境资源进行非常规的开发。潜能的发掘和资源的非常规使用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即新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充瞒着不缺定性和高失败率。所以,我把实现这一过程人们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称之为“发现能力”,包括信心与探索欲望——勇气;直觉与判断——反应能力;还有想象力与行动能力等等。“发现能力”与“知识”的获得是不一样的,是仅仅依靠人类的“记忆”功能所无法实现的。因为驱使人们开启“发现能力”之门的“问题”往往处于人类的经验之外。“发现能力”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的主动的探索过程,是在未知的环境中对自身进行崭新的组织和对环境资源进行再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压力。所以,所谓关于“发现能力”的学习是一个体验、尝试、对自身和环境不断探索和不断发现的过程,是凭借“记忆”所无法实现的。

和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的现代人相比,原始人只能依靠自身最基本能力去对抗大自然的复杂与残酷。正是这种最基本的努力在洪荒与未知之中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种,引导地球生命进化的航船驶进了高度社会化和智慧化发展的航程。创造这一奇迹并使之不断发展的不仅仅是人类对自身经验的记忆和传播,还需要一代代在未知中去传承“发现的能力”。即使在今天,人类已经拥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知识与技术,我们仍然无法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如果我们对它有一个好的期待,在记忆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教会下一代向人类的祖先一样能够依靠自身最基本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复杂与残酷。也就是说,除了学习知识之外,丰富“经历”对于成长中的人类个体而言也是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对传承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共识。

西方有一个古老的寓言:送给年轻人一条鱼可以让他饱食一天,教会年轻人钓鱼可以让他一生不挨饿。进化有两种方式:对已有环境的适应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在生物学上,物种通过基因的遗传复制来实现前者,通过基因的变异选择来实现后者。文明的进化也是如此。通过对经验的复制——知识的记忆和传播——来传承和巩固我们已有的智慧财富,通过创造与发现来开凿未知的疆域。固守现有的知识,可以帮助年轻人和人类整体维持现状,而“发现能力”却能够使我们把握未来。教育应该同时承担两种功能,知识的传播与“发现能力”的培养。

二、如果不够,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人类目前已经拥有的各种知识、经验与技术,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和不懈的努力逐渐积累而成的。如果让青年人按照被发现的过程去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即使花费毕生的精力他所掌握的东西也是寥寥无几。

将知识与技能从发现与使用的背景中抽象出来,进行论证和传授,是人类传播文明的一项伟大发明。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和付出较低的成本,系统和大量的掌握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项发明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学校制度下的应试教育与学习。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对于人类全部经验的传播都是行之有效的。“发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与学习者“经历”密切相关的事情,将教授的内容与其发现和使用过程相隔离,学习者将会无所收获。所以,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受教育者传授发现知识的“能力”就成为困惑着那些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要想在学校制度下实现对青年进行“发现能力”的培养需要另辟新径。但这并非是不可能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要探讨的。

首先,“发现能力”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从自己的“经历”中去学习。

我们知道,人们在每天的生活在各种事件之中,其中大多数经历都很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人们动手处理这些事件之前,其最优化的方案已经准备好了。这些准备好的最优化方案来自前人的经验和早期的个人教育背景,不需要人们对每一个事件都去“动脑筋”。但是,面对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件,大多数人就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处理这类事件,除了依靠“经验”之外,还需要有想象力、分析能力、直觉判断能力和尝试能力,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个体自身最基本能力”——根据给定的条件和目标,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充满不确定性事件被我称为“边缘事件”。“边缘事件体验”是“发现能力”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自我或周围的事物有所发现的经历。这种经历有助于改变个体对自身和事物的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个体的心理和认知状态趋向于平衡与协调。当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不协调时,就会引发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具有动机作用——趋势个体通过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使个体的认知恢复平衡。也就是说,当行为主体的行为效果或事件的结局与行为主体的期待产生较大差异时,行为或事件主体的心理就会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和不协调。这种认知的不平衡会引发主体采取新的行为,以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的状态。而“体验”的过程对于行为主体来说就是一系列的行为结果与事先期待充满着不相一致的“经历”。

因此,“发现能力”的学习可以被阐述为,是通过“体验”或“亲身经历”在“经历者”心理上造成对自我或事物认知上的不平衡,再通过对“经历”的反思和理论分析对原有的认知或行为进行修整的学习过程。有关这方面,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案例是“拓展训练”。

其次,“发现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成长特性而实施,即需要有严格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我们知道,任何体验都是个性化的。即,同一情景下的个体反应和经历是随机的,或者说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对于同一情景个体内在的角色定义是无法预先控制的,只与个体的遗传性格和过去的经历有关。

但是对某一事件或情境的最佳反应倾向往往是确定和必然的。现代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发现能力”的培养中体现为,在同一体验情境中个体随机性的行为反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确立必然的(最佳的)行为反应的过程。这就使得“发现能力”的培养控制在理论的范畴成为可能。

我认为,发展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是支撑“发现能力”培养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三,“发现能力”的培养需要独具的课程实施技术。

“发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体验”的环节,也需要理论的指导。若要将两者恰当的结合起来,还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即课程设计和教练技术。

课程设计是指受教育者在课程中的“体验”是精心安排的,应满足三个条件:①应该与受教育者现阶段的成长特性相吻合;②应该与课程采纳的理论相互印证;③应该使受教育者心灵受到启迪。

教练技术是指实施“发现能力”培养课程环节中的控制技术,包括“体验”内容与程度的控制技术、系统支持技术、安全保护技术和心灵唤醒技术。

控制技术是指课程的体验要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得到良好的均衡,以便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支持技术是指课程的体验中要给予体验者及时和积极的支持,将体验导向唤起心灵力量的深度。

保护技术是指课程的体验中要给予体验者及时和充分的保护,将压力控制在体验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唤醒技术是指课程的体验之后,能够给予体验者恰如其分的、严谨的理性指导,使体验者在心灵和理性上受到较佳的启迪。

三、我的尝试与成果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尤其是团队咨询技术)的完善,以及各种体验式的培训和教练技术的出现与实践,为“发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基本的启示和坚实的支撑,使我在“发现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出大胆和系统的尝试。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已经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课程。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握住了开这道智慧之门的钥匙,值得庆幸的是在探索中我一直在前进。

下面将对我的课程对简单的介绍。

“发现能力”培养课程是按照中国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成长的特性而设计的。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授课1学期(16次课程,48学时)

第一部分:面对自我——自我认知与试错成长

第1单元:自我认知

第2单元:试错成长

第二部分:面对他人——生存竞争与共生

第3单元:生存竞争

第4单元:合作心理

第三部分:面对团队——团队协作与影响力

第5单元:团队协作

第6单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