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生存与自我发展课程内容

1、课程目的

  • 解读困境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 关注个体对困境的心态
  • 剖析个体面对困境的瓶颈
  • 培养个体对困境的积极心理
  • 提升个体应对困境的技能

2、课程理念

 无论在工作或家庭中,个人都会遇到了发展瓶颈——事业的停滞、婚姻情感淡漠、亲子关系紧张……。如何在困境中为自己、家人、孩子和团队赢得未来,唯一的答案就是“从自己的内在开始”。

边缘生存与自我发展”是一门全新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课程。

边缘生存”一词汇对许多人可能十分陌生,是陈昭平教授多年“极限生存”经验的总结,结合大量的临床心理治疗、个人成长教学实践,并与进化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边缘生存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中,人们每天都会遭遇“困境”。几乎所有的成长都发生在“边缘”。因此,“边缘生存与自我发展”是关于“困境”及困境超越的个人成长性课程。

 困境是个体成长的资源还是障碍,决定着个体生存与成长的质量。本课程将从全新的角度展示“困境”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困境”实现个人成长、家庭建设和组织发展,并从理论研究和课堂临床案例对如下观点给予印证:

▲ 困境与爱是等价的

▲ 困境是个人成长的资养

▲ 没有困境就没有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核心是面对和超越困境

3、授课形式

  1. 理论讲解:透过详实的理论讲解——解读自我发展的定律。
  2. 案例剖析:透过真实案例——了解真实的生活与生命的存在,激发生存意识。
  3. 心理测试:透过心理学测试和分析——揭示学员个体自我发展的瓶颈。
  4. 分享交流:透过分享交流——帮助学员掌握内在的“困境转化”技术。

基本情绪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1.4、基本情绪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上面我们讲到不良的个人情绪模式决定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使人常常处在不平衡的人际关系中。例如,那个对外百般讨好忍让,对内无节制发泄愤怒的同事妻子。我们来做一些分析:在日常的生活中,面对外界她处处与人和平,避免冲突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她就要时时的提防和提醒自己。所以,日常对外的任何交往她都是紧张和设防的。这样的紧张是必需要放松。那么,她去哪里放松呢,就是她认为安全的地方,她的家庭。过度的紧张必然带来过度的释放。在家里,她的过度释放就会让她的家人感到受不安和无所适从。这就造成了她的生活常态,在白天和外面,别人让她紧张,晚上回到家中她让别人紧张。无论在那里,是的社会关系还是家庭关系她都和人处在一种不安和对抗之中,或者是别人总是给她带来不良的感受,或者是她总是给别人带来不良的感受。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中,没有一个人会感到轻松和愉悦。这就是不良的个人情绪模式带给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只有紧张和伤害,而没有别的。

无论是对外表达得不到满足还是压抑表达的欲望,都会将能量转化成负面的情绪。前者在过渡表达和无法满足之间愤怒,后者在天然的表达欲望与自我否定之间纠结,使能量在一种不健康的消耗过程中伤害生命。怨恨和自我压抑是基本情绪中最常见的两个主要内容。由此基本情绪会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五个方面来讨论:基本情绪与父母的关系,基本情绪与自我的关系,基本情绪与两性关系,基本情绪与工作关系,基本情绪与亲子关系。 继续阅读

基本情绪的双重模式

1.3、基本情绪的双重模式

        基本情绪的形成不仅来童年与抚养人之间情感互动中爱的缺失,还来自对爱的表达缺乏——即对爱的期待和对不满情绪的压抑或过度宣泄。生存能量的激发始于‘饥饿’,即因某种生存滋养匮乏而产生强烈的需求感。当情感的需求未获得满足时,生存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能量的流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释放,不断地努力去表达,争取爱的滋养和被爱的满足;另一个方向是向内攻击,通过压抑来消除对爱的需求欲望和降低对爱的需求感,以消除不满足带来的痛苦。对爱没有欲望和要求,就不会因为爱的缺失而痛苦或感到受伤害。也就是佛教所倡导的,即所谓‘禁欲’和‘无我’,或是儒家提倡的‘孝顺和忍让’。

        不健康的对外释放,是指情绪的表达是一种过度的宣泄,将个人的情感需要和满足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提供,其表现是不分场合、对象和时间,只要有需求就要求别人来满足,不能够满足就无限制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类表达通常被称作是‘坏脾气’。

继续阅读

我们的情绪来自何处?

1.2、我们的情绪来自何处?

        那么,我们的情绪模式是从哪里来的呢?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会说,我们有情绪,是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人和事,是由环境造成的,换了环境就会好起来。真的是这样吗?

        东海县农民张某今年59岁,长期以诈骗他人钱财为业,已经入狱8次,狱龄达23年10个月,是一个诈骗惯犯。于2014年1月25日刑满释放。时隔两个月不到,同年3月至7月,不思悔改的张某冒充江苏省启东市的某玩具公司老板,假冒来沭阳县投资办厂,声称自己要找人装修厂房,许诺他人在其购买的厂房内装潢,骗取2.4万余元保证金。其间,以厂内食堂承包为饵,骗取他人食堂承包预付款8000元,之后消失。

  2015年1月22日,沭阳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

        人们会奇怪,为什么罪犯一放出来还会犯同样的罪,再怎么惩罚就是改不了,一个人在监狱里的时间远远大于他犯罪的时间,这是为什么?是他们喜欢监狱还是怎样的?为什么每每面临选择的时候,最终他们还会踏上同一条犯罪的道理?有人认为,这只是个特例,大多数普通人是不会这样的。他重复犯罪可能和他的环境有关,如果他不是一个农民,有其他挣钱的的渠道,也许就不会这样了。这样说并非正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在同样的事情上重复犯错误。例如,经常会对某一类人发火或在某一类事情上犯错误。这种不断重复的错误是有原因的,是和个人的情绪模式有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情绪来自我们自身内在,而这个内在的情绪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续阅读

我们的情绪

        1.1、我们的情绪

         一个胆怯的小女生曾向我抱怨,北京人如何如何没素质。原来,她乘地铁在电梯左侧快速通行道上总是被一些人堵住,无法顺利通行。我问她,被堵住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她告诉我什么也没做,就是站在人家的背后生闷气,认为这些人故意站在那里,一点公德都没有。我建议她下次试一试,有礼貌的请前面的人让下路,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后来,她对我说,当她请人家让路时,大多数人都会礼貌的让开,并会说对不起。我说这个让你发现了什么?她说她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并非都是有意阻挡别人,其中有些人是真的不知道那里是快速通道,有些人是因为一时疏忽忘记了,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带的东西太多不方便。我说,其实他们并非是你原来想象的那样没有公德或故意在阻当别人,对吗?她说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我接着说,所以,你原来感受的愤怒和不满并非是人家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的,你同意吗?她笑着认同了。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并非来对方,而是来自自己的内部。几乎很少有人认同这一点。人们会举出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愤怒和不满统统来外界的各种不公。这样说是否真的有道理呢。这个女孩是我的一个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在进一步的接触中我发现她很善良,待人接物,尤其是对熟悉的人,是那种十分温和的人,从来不会发脾气,可是又容易生气,尤其是和陌生人在一起,遇到些许的不顺心就容易产生心里的不舒服 ,又不发泄出来。长期的心理学临床观察让我发现,许多人都和这个女孩一样,总是有些特定的人和事经常会引发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继续阅读

创投行业中的边缘生存之道

引言:创业与登山一样,都是要面对未知和挑战,创始公司在创投环境与个人在登山环境一样,都是要面临着边缘生存,其生存之道一样,黑马先生结合创业投资与登山的经验,尝试用边缘生存角度来解读创业及投后。

本文节选至2017年10月份在青年投资家沙龙的《创投行业的边缘生存之道》分享,PPT分为两个模块:首先是从投资人角度要投什么样的团队,其次是如果帮助创始人的成长。

继续阅读

攀登、探索,梦想至上

《攀登、探索,梦想至上》

在富有挑战的环境中释放个性、追求梦想,是每个有志向和优秀的青年生命不可能放弃的东西。文明何以不灭,唯有探索不息。

二十年前,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里,一些青年,将个人梦想与自由登山和科学主义相融合,为在极限的自然环境中释放自己聚在一起,组建了以攀登雪山为主旨的北京工业大学登山队,即现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峻野登山社的前身——打造了一个让年轻人在20岁的时候可以自由释放个人野心和追求梦想的平台。

继续阅读

心理咨询(个人成长)案例总结

原文发布于2010-3-2

对计算机专业的女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在第四次之后就结束了。因为她已决定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做出改变——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并开始诉诸有效的行动。我们所期待的、变化的结果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到,因为心理习惯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没有实现出国之前,我的当事人的心理和态度很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是,我和我的当事人都确信,她内在的变化已经开始了,并且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变化对于我的帮助并不小于我给予当事人的帮助。因为使她发生变化的真正动力来自我的当事人的内心,而不是我。

继续阅读

陈钊平:对现代教育的反思以及我的尝试

一、这样做是否就足够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是帮助青年成长的唯一的或最有效的方式,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地完成学校教育,他就握有了应对未来的一切。但是,这样做真的就足够了吗?

传播知识成为教育的核心是出于人类遗传的天性。不管人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都想将自己的经验完整的留传下来。于是便有了教育——将经验进行记忆和复制,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人类对知识的记忆所采取的方式是基本一致的,先人从经历中提取出经验,用文字记录在石板或纸张上,后人通过读取这些文字将前人的经验转换成自己的生存技能。

愿望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取得的成就在辉煌,在他离世以后,他的子孙仍需要一切从新学起。世界童军组织的创始人贝登堡(LORO  BADEN  POWELL)在《成长的哲理》一书中讲述了他一次出游的经历“当我划着一艘桦木船途径安大略省的一个湖泊时,遭遇了一场大风暴。……我从一条小溪进入更见宽阔的湖面时,天色突然暗了下来,同时挂起了一阵疾风,越刮越猛,湖中涌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浪。……一旦通过一个浪头,便立刻将其置于脑后,继续积聚全身力量来应对下一个浪头。对于各种情况,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勇气和充沛的精力,稍一松懈,就有可能会酿成大错,甚至丧失生命。……这种风浪中的前行类似于我们忙碌的人生。人们时常深陷狂暴的浪花所制造的困境和诱惑中,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人事先警告他将要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应对方法。”

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其子孙的未来也会与之不同。就像贝登堡在湖泊中遇到的暴风雨一样,没有哪两个风浪是一样的。

继续阅读

边缘生存三期学员评价

李东东 男 200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

边缘生存课程感想

人生感悟。至少打破了以前小学课堂上课大家恭恭敬敬的把手放在桌子上或是大学大家混混欲睡的趴在桌子上的课堂空间氛围。所以他的课堂从来没有人睡觉,因为困的人可以在宿舍睡,没有强制性,但是大家都不在睡觉,而是早早的赶到(至少比他早到),因为这节课至少比在宿舍睡觉能更好的利用时间、能更好的学习和对自己产生一些思考和影响。

感觉这个老师很有内容,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很有故事或是。而且他的故事或是经历很让我好奇也很值得我去倾听和学习。他的眼神充满内容。

我是“边缘生存”课程的第三批(应该是吧?)学员,一上来就是“生存穿越”项目,当时分为两队:No.1队和六角星对。然后就是一些基本的队徽、队标、口号等设计。团队合作的项目或是个人单干的项目。在这里我们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生存本能”、展示相对真实的自己。开始在自己的边缘环境中生存。这是一个游戏,任何游戏都有Bug(漏洞)就像人生的缩影一样。考验每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对于团队的合作、对于个人性格和能力的考验、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反影响。这些都是在中心生存的人所无法想象感受和经历的。更是一次难得的心理历程。他把自己阅历和学习到的经验糅合成一个小小的游戏和PK来带给大家。在游戏中完全展示自己的天性:或是执着,或是放弃,或是恐惧,或是勇敢,或是思考,或是愚蠢,或是冲动,或是坚持底线。

后半部分的是“会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道受业解惑之前自己先得道无惑,陈Sir在突破了自己(这个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想象的,我曾经试图觉得我能理解这个过程,后来我觉得我错了),每一个故事都有他的心酸,任何故事都是别人的故事。无法完全体会,只能慢慢感悟。他给我们讲这个过程和自己所做的努力在此之间的挣扎,勇者无畏。

继续阅读